阅读历史 |

第86节(2 / 2)

加入书签

为民,好像只有他在认真在考虑变法,导致在两派都落不了好。他提出了很多有建树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反而被排挤。

他感觉这个朝廷好烂,也担心自己影响弟弟的仕途,所以申请外任。

他心里有牢骚要发,喜欢写诗,每个到一个地方就要写。在杭州,他写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把西湖唱得天下闻名。

后来,他来到密州当长官。】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苏轼的演员来到密州。

苏轼不仅是个诗人,画家,美食家,其实还是个治水专家。

他身披蓑衣,脚穿草鞋,亲自参加抢险救灾。灾后,他又在当地加固防水工程。

在苏轼的治理下,当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苏轼

望着百姓安居乐业,密州一日比一日转好,被朝廷冷遇的郁闷消散了不少,脸上也有了笑容。

他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是文坛大佬了,仕途的失意并不影响他诗坛上的名气。

很多本地的文人邀请他参加聚会。

中秋夜,明月当空,月光洒满地面。

周围的文人说道:≈ot;今日中秋,皓月当空,不记录下来可惜了,大家不如写一篇文章,纪念这个风景独好的中秋。”

于是,很多文人都开始吟诗作赋。

苏轼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苏嗽。如今,他们的父母不在了,只有他们兄弟相依为命。明明中秋节是团聚的日子,弟弟却远在济南,不能见面。

月亮啊月亮,你为什么偏偏在我跟弟弟离别的时候如此团圆?

他举杯望月,心中惆怅,写下了那一首流传干古的《水调歌头》。

【有文人评价,《水调歌头》一出,其他中秋节的诗词都废掉了,从此没有人再敢写中秋咏月的词!】

天幕此话一出,无数文人顿觉不满。

这话也未免太打击人了,中秋诗词一直是个热门题材,古往今来无数人写过,苏轼的这篇凭什么当第一?

他们的笔都很厉害。如果苏轼不足以服众,他们定要喷死他!

高适听见这《水调歌头》这么厉害,有些不满:≈ot;太白兄也有很多咏月的诗歌,怎么就比他差了?”

李白看到天幕中的中秋节,正有些惆怅。

关于咏月的诗,他也有《把酒问月》,还有《静夜思》。

他年轻的时候一直游山玩水,花的都是他爹的钱。结果花钱太奢侈,很快口袋干干净净。

他住在旅馆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想爹了,想爹的钱。

李白收回思绪,含笑说道:≈ot;苏轼能不能当第三,看一看不就知道了。≈ot;

紧接着,天幕便放出来完整版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言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还以为苏轼会直接描写明月的美,结果第一句就惊掉了他的下巴。苏轼居然想问青天,明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这这这,光是这第一句,就饱含哲理。有屈原《天问》的色彩啊!”

苏轼居然被称为圣人?

“等等。”高适像是想到什么:“太白兄,你的《把酒问月》里面也有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是不是有……抄袭?”

李白轻声咳嗽:“这是读书人的事情,怎么能叫做抄袭?要你这么说,那我跟王维都写了一句侠骨香,那我们还互相抄袭了?

这么写的人太多了,是你见的太少。”

高适哦了一声,有些恍然:≈ot;原来如此。≈ot;

李白望着天幕,怀揣着好奇之心,到底什么样的词才能让后人都不敢写中秋咏月词?

紧接着,他眼睛亮了起来:≈ot;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痴凉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ot;

“苏轼想去天上却觉得太寒冷,并不贪恋月宫的美丽,感觉还是人间好,难得有这样肯脚踏实地的人。换成是我,早就要上月宫逍遥快乐去了!≈ot;

高适忍俊不禁:“太白兄,你太促狭了。”

李白脸上含笑,喝了两口酒,倍觉畅快淋漓,心中有些满意,可不多。

“这上阕写得不错,可是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还不能被称为千古第一咏月词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话确实有哲理。

不过张若虚写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也写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