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一章 延安来信(2 / 3)

加入书签

在还有条件固守着老一套,当条件彻底变化的时候,很可能你也会改变的,比如说溥仪的淑妃文绣,不但敢于离婚,而且还在学校里教书,到了后面生活艰苦,她糊过纸盒,到工地当小工,甚至在街上叫卖香烟,要说是传统思想的束缚,她也是束缚得很厉害了,终究能够走出来,也是相当不容易。

过了不久,胡宝珠果然与堂上的公婆提出要搬出去住,就住在戴凤那里,何老爷一听,马上就想到了丁香,毕竟丁香与戴凤是住在一起的,而丁香此时也不太可能为了胡宝珠而搬走,自己的儿媳竟然要与娼妓住在一起,这成何体统?

然而何老太太却很机变灵巧,劝着丈夫道:“人言不可尽信,虽然有人谣传说她是做那一行,然而什么时候看到过她接客?更何况无论她原来做的是什么,人家现在是本本分分的生意人,在那边开了个铺子,米面菜肉全有,竟然是个有本事的人呢,也许人家将来真的发家也未可知,这便是‘一辈新人换旧人’,家世便是这样浮浮沉沉起起落落,时局这样乱,倒是不必恶了她才好。”

何老爷听了这番话,不由得长叹一声,也确实是如此啊,这便是“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她乡是故乡。叹人世,终难定。”最后一句不太押韵,不过算了吧。

于是胡宝珠便择日搬了自己的箱笼,带着张妈住到了戴凤那里,那边三间卧室,本来是每个人一间,如今戴凤让女儿来和自己睡,将一间房腾了出来,胡宝珠便住在那里,张妈在地上搭了一张小床。

从此之后,胡宝珠便在这里安安静静地刺绣读书,虽然离开了慈爱严正的公婆,让她感觉失了靠山,起初有些孤凄寒冷,然而在这里,她的时间倒是多了起来,也十分自在,住得习惯了之后,便有了另一种滋味。

她在这里,夫家那边按月有生活费送来,她自己也能靠绣工赚钱,经济方面是不愁的,至于每日饮食洗涤之类则有戴凤张妈照看;丁香擅长说笑,如今丁香讲笑话的品格儿也高了,不再是那样肆无忌惮,讲起外面走单帮的生意行见闻,居然头头是道,仿佛是商科毕业的人一般;十六岁的阿苹已经长成为一个文雅的大姑娘,很快就要升入高级中学,每天读书不断,还与家里人讨论自己读过的书,年轻人的朝气啊,真好。

另外还有谢芳仪余若荻姊妹两个不时前来探望,偶尔大家一起出门游玩,去大光明戏院看话剧,因为有谢芳仪的人情在,都不用买票的,就在后台看,这样的感觉着实新鲜,有的时候胡宝珠恍然便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在娘家作姑娘的时候,是那般的无忧无虑。

到了十月的时候,有一天谢芳仪从外面回来,和余若荻说:“秋秋,艺萍写了信来!”

“啊?她写给了你么?”

余若荻摇头道:“不是,是写给了郭先生,我们都很尊敬郭先生的,他是一个很有才学,道德上也十分高洁的人,许多事情上也能够理解年轻人,有的时候就觉得,他比自家长辈还要贴心。当然了,艺萍也写了一封信回家里去,毕竟家里人也十分惦念她。”

“那信里都说了些什么,你还记得多少内容,快细细地告诉我!”

谢芳仪笑道:“就知道你关心这件事,所以我征得了郭先生的许可,将这封信带了回来,很厚的一封信呢,你慢慢地看,哦,这里面也有几句话是写给你的。”

余若荻一笑,姐姐可真的是很了解自己了,讲真自己虽然前世对延安的风波有些了解,然而也非常想看一看这个时代亲身来到延安的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番观感,当然她也很关心梁艺萍现在的情况,于是一时间饭也顾不得吃,便打开信来看了起来。

“郭老师并师母:

您们好。

来到延安已经两个多月,自认为有了比较丰富的体验,现在便汇报一下我对这个革命圣地的感想。

无论是与日寇铁蹄下的沦陷区相比,还是与国统区相比,延安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是一个崭新的天地,我的脚刚踏上延安的土地,便感到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每个人都叫我‘同志’,在这里,我不是梁小姐,而是梁同志,或者艺萍同志,听到了这样的称呼,我顿时感到自己一下子便融入了这样一个革命的大家庭。

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们是住在招待所,那一天的情形,我如今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最后一段路是步行,进入延安城后,队长去办理手续,我们几个人放下背包,便轻轻快快地跑了出去,迫不及待地要好好看一看这延安城呢。延安是一个既古朴又充满时代气息的地方,房屋和街道都十分古老,然而各处墙上刷满了抗日标语和宣传画,我敢发誓,任是平时再凉血的人走进这样的城市,她的血液也会沸腾起来。

延安城里好不热闹,而且十分平静祥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