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章 北行路上(2 / 3)

加入书签

对于流动人口的管制是很严厉的,尤其是农民,出门一里之外就要有路引,然而到如今,已经堪称流民成风,基本上难以强制限定,朱元璋的理想设定在现实大潮的冲击下七零八落,所以黄佩雯如今就自由自在地走在大明帝国的官道上。

不过她毕竟是一个谨慎的人,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两百年,虽然自己不是农民,不过还是小心一点好吧,因此她腰间的袋子里还放了一本《大诰》。黄佩雯是没有路引的,暂时就只能用这个代替,遇到事情希望能够蒙混过关,二百年前江苏常熟的农民陈寿六就曾经举着《大诰》当做通行证,与亲人押着县吏顾英到京城告御状,常熟与金坛相距一百多公里,因此对于这位洪武之初的政治明星,黄佩雯也是听说过的,乡里一直流传下来,是民间的英雄。如今为防万一,黄佩雯也买了一本《大诰》,这本书举在手里的时候感觉很奇特,就好像举着语录本一样。

黄佩雯如今非常喜欢走路,脚步十分轻快,走起路来感觉浑身的血液都在活泼地流动,她看着路旁的稻田,脑筋忽然一转,想到了四百年后在外来的全新主义之下建立的社会,似乎与朱元璋的政治理念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思维再发散开去,柏拉图的《理想国》慢慢出现在眼前,非常有网络游戏角色与规则设定的意思了,或许人的头脑中对于社会的规划无论怎样怎样理想化,自认为顺理成章,投入到真实的世界里难免会有一种面目全非的变形吧。

淮安府果然是名不虚传,十分繁华热闹,黄佩雯将自己的背篓放在街边,就开始摆摊售卖山货,她一边沉着嗓子叫卖,一边看着街上往来的行人。看着看着,黄佩雯心中就生出一点感慨,自己骨子里还是一个喜欢城市文明的人,古诗之中描写的农家田园景象,虽然从审美上可以欣赏,然而如果选择长久生活的地方,终究还是难以下定决心在时间那样缓慢的地方扎下根来,金坛县虽然也是个不错的地方,可是即使抛开心理阴影,自己仍然是觉得那里有一点狭小,想要奔向更大的地方。

就在这时,一台大轿前呼后拥地走了过来,跟从的人有仆役、挑夫,还有人骑在马上,腰间配着刀剑,显然是护卫,一群人呼啦啦直奔前方而去。

他们这样大的声势,自然引来旁人的侧目,一个三十几岁的男子一脸促狭地对一个四十出头的男人说道:“刘头儿,又有官人来了,赶紧准备东西供奉吧,我看这小哥的山鸡竹笙都不错,你就买下来,今儿晚上给大官做一个竹笙山鸡汤哈,保证他对你赞不绝口,没准儿还能提拔你一下呢!”

那个驿卒模样的人翻了个白眼,道:“你高兴什么?这个月前前后后来了五拨了,每次都是大阵仗,来一批人,驿站里面的食物草料就一扫而空,比水洗过的还干净,简直国破家亡一样,下一批全得重新准备,每次跟上面老爷请银子的时候,上官都拉长了脸,倒好像这些过境的猛龙都是我招来的似的,讲真成天装孙子伺候他们,我心里还不痛快呢。我说杨三儿你也别得意,羊毛出在羊身上,虽然驿站里的财物费用都是着落在大户头上,然而主人家天天跟你哭穷叫苦,也不好说要涨工钱不是?”

那杨三儿嘻嘻笑了两声,略有些讪讪的,黄佩雯暗想,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从前听辛彦说过,本国立朝时制定的财政制度中,政府预算中并没有差旅费这一项,全国一千零四十个驿站,虽然都是挂名在兵部,然而实际上一切费用都是由当地政府就地报销,兵部只发给勘合,也就是相当于证明文件,凭勘合调用当地物资,完全没有预算没有限额的,越是交通发达的地方,这种负担就越沉重。

辛彦这个人虽然不怎么样,然而不以人废言,他解说的这种情形,自己如今可是看到活生生的了,简直是教科书一般经典的地方摊派。

黄佩雯卖掉了自己收罗的食物,怀里揣了钱,在街上逛了一下,买了一点生活物品,便走出淮安城,这个晚上她又要在野外寻找转换点进入空间了,这一路她可堪称是极简生活,从不住店的,一路进程全靠铁脚板,食物也尽量自力更生,除了衣物之外,只是买了炊具调料和米面,山洞中仍然空空荡荡,十分简陋。

不过今天晚上,山洞里却忽然之间仿佛升级了一样,火堆前,黄佩雯就着火光正在读一本线装书,这是她白天在淮安府刚刚买来的——《金瓶梅》啊!

虽然在后世是一本有些讳莫如深的书,有人提起它还会露出暧昧的笑容,然而黄佩雯觉得,这其实真的是一本好书,可惜前世自己是只闻其名,却没有决心看下去,毕竟相隔的年代有些久了,难免感觉有所隔膜,里面的语句也很有距离感,黄佩雯并不是不喜欢看古代背景的故事,然而她不是古典文学专业的,作为一个流行文化培养出来的读者,她还是更喜欢看那些用现代语句写出来的古代小说。

不过在这个时代待了这么久,对于这里的日常生活已经非常熟悉,就好像鱼游在水中,此时再读这一本《金瓶梅》,就不是读古典名着了,那事实上是在看当代流行小说啊,一点疏远与隔阂都没有了。

话说自从来到这个时空,自己看过的文艺作品可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