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134节(2 / 2)

加入书签

道清理了几遍后,京城内的水闸一关,上千人跳着簸箕、铲子,下满是淤泥的河段,一上午就能清理出大量泥沙。

等上一段水闸水位到了警戒线时,挖泥的人离开,再利用水流冲刷,轻易就能把剩下的淤泥,冲到下一段。

而且为了防止泥沙冲入河道下游,石仲魁干脆把护城河当成堆积泥沙的蓄沙池。

如此反复,京城内河道的清理工作居然速度最快。

当然,这也和没人跳出来捣乱有极大的关系。

同时石仲魁因为手里有两万六千石粮食,不仅一天三顿可劲的吃,甚至默许三千屯田兵把一个家人召集过来打下手。

这些人负责烧水做饭、搬运泥土,待遇虽然是一天两顿,可每次四个比拳头还大的馒头足以吃饱。

最关键的是,石仲魁亲自抓粮草,也就没人敢贪腐。

可以说,朝廷每次办事,至少一半以上都被上上下下给吞了。

大量人手参与下,6月中旬前,京城上游和京城内的河道全部清理完成。

一场大雨之后,京城内居然没出现任何水漫河堤的情况,瞬间让石仲魁获得朝堂和民间的一致表扬。

接下来把护城河的水流切断,靠三千人力肩扛手挖,清理护城河反而最容易。

不过也不是没人跳出来找他的麻烦。

毕竟按照他这办法,效率虽然确实不错,却也代表着没五年、十年就得耗费一大笔银子来疏通。

但这次不需要石仲魁自己站出来申述,有的是得了好处的官员支持他。

最有利的辩解理由,就是朝堂每年都得派一位重臣,在5月份雨季来临前,负责疏通河道。

这本身就是笔不小的开销,而且年年征调劳役,百姓早已苦不堪言。

更让人无奈的是,钱出了、人力也耗费了,效果却出奇的差。

除了上下贪腐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人浮于事。

甚至把清理河道当成一项固定的捞钱机会。

而石仲魁一声令下,屯田营上上下下的官吏,生怕被他抓到错漏,用军法给斩杀了。

干活那叫一个积极。

所以石仲魁把自己的账本,有选择的交到工部后,想找他麻烦的言官只能闭嘴。

而且这事传到民间后,京城内外的老百姓和士绅基本上全都支持他。

最关键的是,六部侍郎们甚至内阁几个阁臣,为了避免今后自己被任命为京城河道大使,这次算是自发的全站在石仲魁这边了。

不仅石仲魁被弹劾的风波轻易被压了下去,朝堂上还已经有人开始商议如何为他请功了。

等于同甫上门后,石仲魁这才明白,有人是打算在京城河道下游,还没着手清淤的时刻。

用升官的办法,把自己调离以便捞点功劳。

甚至听说设立在济宁府的河道总督衙门,都打算用相同的办法,来疏通大运河上,一些淤塞比较严重的河段。

“伯谦,父亲让我转告你,能避免与河道总督衙门发生争夺,还是尽量避开他们为好。”

石仲魁明白于同甫这话的意思,河道总督是实实在在的正二品重臣,不仅位高权重,还是利益极大的关键位置。

如果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来比较的话,河道总督就能捞百万之巨。

明末东林党大佬李三才的家财就有470万两银子。

而这位大佬曾经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总督过漕运和矿产。

至于是不是因为这差事,而家资巨富,那就见仁见智了。

道理石仲魁明白。

而且之前贾琏就说过,只要自己愿意提供八宝酒,那些个勋贵们看在银子的份上,绝对会帮自己把河道清理一遍。

那时候自己拒绝了,还能用不敢相信勋贵的办事效率来推脱。

但现在既然能升官了都还拒绝,难免会被人猜疑。

再说清理河道之事,本来就是抢了一些做过准备的官员们的立功机会。

要是连口汤都不让人家喝,不恨死自己就怪了。

想明白这些的石仲魁,心里已经打算见好就收了。

不过他现在想确定,河道总督衙门是不是和师门有什么关联。

盯着于同甫问答,“师祖或者师叔们,是不是和河道总督有旧?”

“这个”,于同甫顿时被问住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