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54节(2 / 3)

加入书签

,或者说捞钱的手段。

想把自家的灯笼挂上楼,除了灯谜得有水平,家中不是勋贵就是官员外,你得是登高楼的常客,而且是豪客那级别的才行。

有钱却没地位、没靠山,或者靠山级别不够,又或者想找女婿当靠山的商人、土财主为了选女婿,两三千银子一年的花销还是舍得的。

石仲魁看着宴会正堂里挂着的灯笼,半点猜谜的心思都没有。

人家花了那么多钱,把自家的灯笼挂进来,可不是真为了出名和为科举出力。

而且你要是猜对了灯谜还好说,无非是隔天就有媒婆上门聊聊。

可要是猜错了,那丢脸都丢到姥姥家了。

“伯谦即是解元公,理该抛砖引玉,否则就得吟诗一首。不过这诗要是无法得到主副考官和卷帘官们的认可,不然就得破财免灾了。”

石仲魁在心里猛翻个白眼,最后一句话才是重点。

可没那个解元真敢让自己落到那等境遇。

既然不愿意猜灯谜,石仲魁毫不犹豫的走到宴会大堂前的一张书案旁。

堂内2百个举人和主副考,外加围着大堂建造的圆形阁楼上几百双眼睛,见他直接走向书案,顿时有人叹息,有人激动。

薛蟠、贾琏和贾蓉则重重松了口气。

“伯谦不愧是真君子”,贾蓉小声说道,“我听说好几个国公府、十几个候伯之家,甚至王府和二三品大员家,今年都破例参加了这次灯谜会。”

薛蟠哈哈一笑,“兄弟我就不担心这事,再说我妹子又不差,你们俩就是瞎操心。”

贾琏和贾蓉不由暗气,刚才紧张的脑门冒汗的就是你薛大傻子,现在居然还调侃自己叔侄俩了。

两人不由对视一眼,想着如何让薛蟠出血。

大堂内,石仲魁其实用不着装作沉思的样子,毕竟知道自己中举后,就已经想过鹿鸣宴上必然要写诗、作对的。

提着笔装模作样的在书案旁来回走了七步,刚好站在书案中间时,脸色一喜。

提笔沾上墨汁,在上好的宣纸上写下: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离得最近的翰林院学士袁东刚,6个副主考,也可以说成是卷帘官,看过之后顿时楞在了原地。

一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直接把大周朝百年以来的诗词全比了下去。

至于第一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的话,在后一句的衬托下,虽然还是觉得石仲魁狂妄,却没人站出来指责他。

大家都是进士出身,学问还是有的。

而且李杜的诗那肯定是好的不得了,但几百年以来,确实有点听腻了的感慨。

再说这诗好不好,就是幼童都能看出来,此时站出来训斥石仲魁,明天就有人跳出来找自己的麻烦。

万一有人说,有本事你也做一首这样的诗,那麻烦就大了。

“到底写的是什么,卷帘官还等什么,快快命人传唱啊。”

要是平时,在场的勋贵哪里敢指使翰林们。

但今日是鹿鸣宴,主考没人敢指派,作为副手的副考官,正好就是做这些的人。

听到议论的袁东刚深吸一口,看了拱手肃立在一旁的石仲魁好几眼,深深叹息一声。

亲自拿起书案上的宣纸,仔仔细细的把墨迹吹干,这才叫来自己的书童,让他把宣纸举在自己胸口位置。

边给周围人看,边高声朗读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话音一落,现场顿时一静,随后就是吸气和惊叹声。

什么文曲下凡,才高八斗、比肩曹子建之类的话,全按在了石仲魁头上。

离登高楼不远的一处水榭里,众多女眷和跟着母亲而来小姐们听到丫鬟们的汇报后,有人顿时痴呆了起来。

恨不能嫁石伯谦的心思,今后必然会在京城闺阁中不时念叨着。

6个卷帘官见袁东刚居然从书童手里接过宣纸卷起来,小心翼翼的收进自己的官袍长袖里,不免大急。

“大人,您这就有辱斯文了。”

袁东刚毫不在意的哈哈一笑,“本官为今科乡试的主考官,当为举子们的座师。这学生写的诗词,不由本官这个老师收着,难道让你们得了去?”

“这……”

6个卷帘官顿时在心里大骂袁东刚无耻,居然这么直接说出来,可他这番话又一点没错。

副考虽然也是考官,可就是没资格做人家的老师。

这天地君亲师,除非皇帝来了,否则道理上没人能从袁东刚手里夺走那张宣纸。

更别说袁东刚这话里,明显带着耍无赖的心思。

等这话被周围的勋贵子弟、官员子弟,甚至几个亲自来看热闹的官员知道后,议论声就更大了。

“袁东刚,你不当人子。”

袁东刚嘿嘿一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