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46节(2 / 3)

加入书签

打的最重的那个小厮身上。

石仲魁一眼就看出三人有怨恨,甚至报复的心思。

要是按照心里的想法,哪管出主意之人的死活,但他也知道这人决不能因为自己而死了。

吩咐顺儿道,“让运材料的车队带他们一程,你再派人跟着送去医馆医治一番,免得外人说薛家和贾家的闲话。”

听到这话在场的人都得在心里竖起个大拇指,夸他一句仁义。

但石仲魁却知道,不这么做,保证有人怀疑自己伪善,有拿薛家和贾家抬高自己的嫌疑。

薛蟠贾琏忙点头和道谢,四个小厮此时心里觉得石仲魁处置公正,又不失人情味。

心气一泄,怨念自然而然就消散了大半。

别说恨他了,还把责任怪到自己头上。

对着石仲魁再次磕头之后,四人在于家的家仆和听到小丫鬟通知,早就赶过来的庄户的帮忙下,离开了院子。

庄户们此时也没骂四个小厮的念头,满心都在想着石仲魁未来绝对是个好官。

而一句好官,大概是对一个人最好的评价了。

一直在旁边看着的土地公,心里对石仲魁的评价也是极高,见石仲魁对自己微微点头,知道此时不是说话的时候,对着他一礼,没入地里离开了。

带着薛蟠和贾琏来到自己的书房入座,喝完茶贾琏开口道,“伯谦,那群泼皮如何处置?”

石仲魁皱眉想了想,报复是肯定的,但也用不着自己上场。

想了想后,提笔写了一封书信,让人送给于洪高。

既然这群泼皮时常在大兴和皇庄附近活动,那大兴的捕头、差役肯定有的是办法教训他们。

抓到了打板子不说,铁定会被捕头、差役敲诈一番。

贾琏和薛蟠听到之后虽然没自己动手来的满意,但这算是出了这口恶气。

有了这事的贾琏和薛蟠,之后做事就更加用心了,不仅次次跟着车队,还直接吃住在农庄,一有空就待在工地上监督。

而四个小厮被赶出去的事,直接让贾家和薛家议论纷纷起来。

薛家那边还好说,薛姨妈和薛宝钗很快明白,这是家中出了手脚不干净的蛀虫,石仲魁的处置也没半点不妥的地方,这才放心了下来。

薛姨妈还因为家中总算有人能治治这些下人,并且未来也肯定能震慑更多下人而高兴。

但贾家那边就热闹了。

能做贾琏的小厮,那父母在贾家至少有些体面,甚至几代人都是奴仆的那种。

一下子被赶出贾府,自己没了生计不说,还连累家人在贾府的地位和脸面。

一开始还有人哭天喊地,可薛家那边两个小厮的家人,一听自己儿子是被贾琏的小厮唆使,心里那叫一个恨啊。

这事一下子就闹了起来,随后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传开了,最后即便是两家的下人,嘴里虽然说石仲魁越权,但心里却没觉得石仲魁的处置有问题。

而且贾琏和薛蟠不仅就在现场,又没反对。

贾母、贾赦和家政即便心有不满,也不会为了两个小厮,就打贾琏的脸。

更别说贾琏此时还在帮着亲戚做事,就更不能传出闲话。

派人把贾琏和薛蟠叫回来一问,薛姨妈、薛宝钗母女俩心里更满意,贾家那边不免就后悔起来。

贾母甚至和贾赦、家政、贾琏说,石仲魁一旦考中进士,未来的前途绝对比林如海高。

这事很快就过去了,但坊间还是流传着,石仲魁断案了得的话,一时间他的名声就更大了。

而且石仲魁想不到的是,古人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能被称呼为青天大老爷的官员,大部分都和秉公办案有关。

可想而知古代的冤案有多少,也难怪戏曲里的包大人仅仅是审案,就能流传千古,甚至说他还在世,就预订了阎罗王的位置。

第67章 及时止损

事情传到皇宫里时,景隆帝正在用晚膳,听完夏守忠的汇报,皇帝不由放下筷子沉思起来。

断案高手在古代可以说绝对是统治者和上官急需的几种人才之一,民间冤案少,民愤就少,而民愤少生活才能更稳定。

石仲魁之前就表现出会农田水利之事,现在有表露出断案的本事,那至少也是能治理一州的人才,景隆帝不由更加期待8月的院试和乡试。

甚至皇帝还想过,万一石仲魁科举不顺,干脆赐他一个同进士出身,先下放到地方当个县令看看。

真是人才,就调回京城在工部屯田司或者刑部任职。

石仲魁要是知道皇帝这心思,心里肯定会暗骂,但万一真的多年科举不顺,最后大概也会妥协。

然后皇帝想了想后对夏守忠说道,“既然有泼皮捣乱,你派些人手暗中看护,免得再出事。”

夏守忠忙答应,当天夜里一对绣衣卫的人就出现在大兴县,甚至缮国公府和隔壁的杨家都来了几个新人。

而这些人一来,大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