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年代:我成了农家小锦鲤 第136节(2 / 3)

加入书签

满意的,但是最终行不行得通,还得看杨家的决定。

虽然方杏儿进厂只能拿杂工的钱,却也比方杏儿在家只能干些粗活却还不出活要好太多,再加上陈招娣还另外还补了块自留地给他们,自是喜出望外,哪里会不同意呢。

就这样在刘欣雨不知情的情况下,她在张刘村的家,后院的面积足足扩大了一倍有余。

第246章 京城,我回来了

经过四年的刻苦攻读,一九八四年二月刘欣雨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爱丁堡大学英语专业的硕博连读需要四半年,刘欣雨却只用了四年硬是与比她早入学半年的研究生一起修完了所有的科目,拿到了博士文凭。

难得遇到刘欣雨这样肯钻石又有思想的学生,费德曼教授当然希望刘欣雨能够留在爱丁堡,继续从事相关研究。

刘欣雨却婉拒了费德曼教授的热情挽留执意回国。

她已经整整四年没有回国,更没有机会见到亲人。

这四年刘欣雨几乎与家里的亲人处于失联的状态,仅靠难得收到的几封书信稍解心中乡愁。

这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网络,通讯手段极其贫乏,与辛雨时期留学的感觉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几乎多一天都不想停留,刘欣雨拿到毕业证书,转身就订了回国的机票,挥挥手告别爱丁堡的师友,不副走一片爱丁堡的云彩,毅然踏上归国的旅途。

回国的行程比出国时顺利很多,虽然没有爱丁堡直飞的班机,却可以从伦敦直飞京城。

经过差不多十个小时的飞行,刘欣雨乘坐的班机于三月四日下午三时许降落在首都机场。

虽然只离开了四年,当刘欣雨脚踏国土的那一刻不由地就有些热泪盈眶了。

回来前刘欣雨没有通知任何人,自然也不可能有人来接机。

下了飞机,领了行李,刘欣雨一个人背着沉重的双肩包,拖着两个硕大的行李箱,顶着春寒站在出口仰望京城的天空,脸上是灿烂的笑容。

要不是顾及形象,刘欣雨很想仰天大笑,然后高喊一声:“京城,我回来了!”

要不是身后有人催促,只怕刘欣雨还得站在出口继续发傻。

本来刘欣雨没打算乘坐出租车,但是行李实在有点多,坐机场大巴到不了畅春巷,还得两次转车,实在没这个精神折腾。

正好有辆出租车过来,刘欣雨连忙招手,在驾驶员师傅的帮助下将行李塞进后备箱。

“师傅往京大开。”刘欣雨上车,报了去向。

驾驶员师傅略有些惊讶地看了刘欣雨一眼,随即点火起步,车子离开机场直奔京大。

一路上刘欣雨感受着京城的变化,虽然这个变化看似不大,但是变化确实存在,至少马路上的车辆比四年前多了许多,城市的卫生也有了长足的改善。

快到京大的时候,刘欣雨给驾驶员师傅重新指了路,请驾驶员师傅往畅春巷开。

畅春巷没什么变化,依然有些狭窄,考虑到出租车进去以后的掉头问题,车子到了巷口,刘欣雨就让师傅停了车。

驾驶员师傅把车停稳,下车打开后备箱,帮刘欣雨把行李拿下来。

刘欣雨从钱包里拿出珍藏了四年的一张大团结支付了车资,拖着行李往自家走去。

刚进巷子,迎面遇到两位戴着红袖章在巷里巡逻的居委会大妈。

虽然刘欣雨在畅春巷住了差不多两年,由于平时不是学校就是窝在家里看书画设计图,交际并不多,因此认识她的人不是不有却不多,至少眼前这两位大妈肯定是不认识她的。

这不,两位大妈一脸警惕地拦住刘欣雨问道:“姑娘,你找哪家?”

刘欣雨停下脚步,放下手上的行李箱,伸头往巷子里看了看,指着前方道:“303的。”

“303的房主与你什么关系?”那位体格比较胖的大妈皱眉看着刘欣雨问道。

虽然胖大妈的语气不是十分友善,但是有了这些警惕的大妈,畅春巷的治安才有保障,因此刘欣雨并不会因为胖大妈的态度而心生反感。

为避免节外生枝,刘欣雨想了想从包里拿出自己的护照打开来,淡淡一笑道:“我就是303的房主。我叫刘欣雨,刚从英国留学回来,这是我的护照。”

两位大妈既然是居委会的街巷巡逻员,对畅春巷的住户当然有所了解,不一定能记住303房主的名字,却记得303房主的基本情况。

她们确实知道303的房主是京大的学生,四年前去英国留学,房子暂时交给同学居住。

现在住在303的是对年轻的夫妻,不过他们并不经常来这边住,只偶尔过来看看住上一两晚。

正说着就有认识刘欣雨的人过来了,盯着刘欣雨看了好几眼,这才惊讶地喊出了声:“哟,这不是小刘同学吗?学成回来了?”

来人离刘欣雨家不远大杂院的住户林家婶子,刘欣雨只知道她的男人姓林,并不知道她的姓氏,以前也是一直喊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