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当公主的快乐你想像不到 第21节(2 / 3)

加入书签

疼嘛。

勋贵们代入自身,顺着顾朗引导的逻辑思考。

他们得出结论,这事全怪那些搅和精。

冤有头,债有主,是你们陆、郑两家非要和全体勋贵过不去,那就别怪他们翻脸无情了。

这两家的门槛都快被踏破,来访的客人数不胜数,家主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弹劾两家的奏书也如雪花般飞向顾朗的桌案,根本就翻不完。

若真要细揪起来,谁家没几个无能的后辈,没几件欺行霸市的丑事?平时大家互相遮掩也就过去了,但他们惹怒了勋贵,那凭什么还给你留面子啊。

别以为陛下是独苗,本朝没什么宗亲势力,你们两家就能为所欲为了。

这还没当上“外戚”,就狂成这样,等某位皇子真的登基,那还了得?

在此重压之下,陆、郑两家苦不堪言,哪怕他们说自家也是勋贵一员,都无济于事。

呵呵,知道你们志向远大,是奔着一家独大的外戚去的,你们连公主的食邑都要插手,将来会放过其他人吗?

——这些话术是诗怡教的,人也是诗怡去收买的,谁叫顾朗说,这是她的食邑呢。

诗怡:信他个鬼,用这辈子都不吃芹菜来担保,这事就只是个引子,阿爹是真心实意想削减勋贵待遇的。

用皇子等宗亲带头,也是无比认真的。

要削当然是现在最好削,皇子都还养在宫里,皇帝没有亲兄弟,叔伯辈也不成气候,多好的时机啊。

难道还要留给下任皇帝,让ta面对羽翼成熟的诸位亲王吗?

最终,在众多勋贵的联合施压下,上柱国将军、荣国公先后拖着年迈的身体进宫,向皇帝低头陈情。

是他们不该搞小动作,但请陛下看在先帝的份上,给他们留几分颜面吧。

顾朗也知道,态度该放软了。否则这两家又转头说他不念旧情,恐怕那些本来就是墙头草的勋贵,又要“物伤其类”,迎风倒向另一边。

想要他们真心认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本来,陆郑两家想的是,昭华公主还是三千户食邑,其他勋贵的也不要变,就当这事没发生过,等时间久了,再翻出来说时,还能内涵皇帝威胁朝臣,以此为柄。

但他们没想到,身为当事人的昭华公主,会主动拒绝三千户的封赏。

没错,戏台子已经搭好,终于轮到诗怡上台表演啦!

她向皇帝上表,先是深谢陛下厚爱,转而提到她身为公主,受邺朝臣民奉养,就算做出那么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那也是应该的。

这三千户的食邑,她受之有愧,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陛下若真的要赏,也该赏那些指出宗亲、勋贵对财政负担造成拖累的官员们,他们才是真正的国朝栋梁啊!

此话一出,陆郑两家想把此事赶紧糊弄过去的算盘全部落空。

昭华公主得了好名声,那批依附他们的官员被架在火上烤,而等皇帝欣慰应允,将她的食邑减到一千时,对宗亲勋贵们的新制度也同时出台。

宗亲不必多说,此处指的是皇室亲属,也就剩天佑帝那几个叔伯姑母了;勋贵,指的是勋官和贵族,分别以上柱国将军陆家和荣国公郑家为典型代表,前者有永业田,后者可降等袭爵。

众人胆战心惊,生怕自己如今的待遇被一撸到底,陛下不会真的这么狠心吧!

最先松口气的是勋官们,虽然以后再封的新勋官,永业田只有原来的八成,但旧有的待遇不变,只是将来往上升时要执行新规,那就还好。

先帝时期的老将年龄都大了,这条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尽管后辈们得到的好处势必减少,但原本以为要砸门,现在开窗都觉得惊喜了。

但叫宗亲和贵族来看,那这心情可真是跌到谷底了。

食邑倒是没怎么削,还是按原来的标准,问题出在继承制!

从前都是由他们向皇帝请封世子,来继承爵位财产,但往后就不行了。

他们选出的继承人,必须先参加皇帝组织的“定级考试”,达到相应要求才能继承爵位。

比如说,荣国公世子降等袭爵便是荣候,但他如果没考好,可能会被发配成伯爵、子爵,甚至直接丢了爵位,沦为白身。

但反过来,如果是伯爵世子去考试,就算拿了满分,也只能降等继承子爵,想要往上走,还是得自己立功。

皇亲贵族们傻了眼,他们想要提出抗议,却发现盟友勋官们已经悄悄退水。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拜拜了您嘞。

贵族们:……

这群不要脸的家伙,这么快就向皇帝滑跪了,说好的共进退呢?!

他们再怎么跳脚怒骂也没用,陆家见自己利益没怎么受损,就带着勋官们赶紧和这批人划清界限,想要把自家摘出来,可不能连累了二皇子。

至于顾琮将来当亲王,世子继承也会被削……那争取让他当皇帝不就行了。

要是当不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