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7节(2 / 3)

加入书签

在尴尬得都说不出话来了。

“果真是诗仙,无论是文采还是品性,都非凡人所能及也。”

——

【中年的李白漫游到齐州的时候,看到当地有很多游侠。李白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跟游侠混在一起,太熟悉这种风气了。

他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侠客行》。】

【很多人都说这里面形容的是李白自己,由此证明李白武力很高。其实大错特错,他说的是赵国的侠客。】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疯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侠客穿着普通的衣服,腰间的宝刀锐利无比,骑着银鞍白马,像天上的流星一样驰骋。

“霜雪明”“银鞍白马”,都是冷色调,闪着凛冽的寒光。

仿佛一部电影的开头,一下子就将人牢牢地抓住。

这首诗一出,无数少男少女心中涌现万丈豪情,这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英俊潇洒的诗!

连汉高祖刘邦都深深的被感染到了。

他情不自禁地放下酒杯,浮想联翩,没人比他更清楚这首诗用的典故了。他年轻的时候特别崇拜信陵君,不惜狂奔千里去投奔对方。

对方窃符救赵,

力挽狂澜,以一己之力拯救天下,简直酷毙了。可惜他到的时候,对方已经死了,他只能辗转投奔了他的门客。

这首诗前面一韵到底,读来觉得酣畅淋漓。他看着这首诗,仿佛回到了那个潇洒的年代,看到了真正的燕赵悲歌人士,看到了一生的偶像信陵君!

他的儿子刘如意长得非常强壮,直接从席间站起身来:“父皇,这首诗写的好呀啊!听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人士,我将来也当游侠。也要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ot;

他年纪还小,说的是童言童语,逗得大家都乐了。

汉高祖刘邦却喃喃低语:“当不了的,已经没有了。”

刘如意歪头说道:“为什么?”

汉高祖刘邦:“你们只看到了游侠的外表,没有看到游侠的气节啊。游侠是不讲究得失的。你能做到□□不留名吗?”

刘如意愣了一下:“这……为何不留名呢?这是做好事啊!”

汉高祖刘邦摇摇头:≈ot;那你就不是真正的游侠。≈ot;

普通人能做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可谁能做到深藏身与名呢?只有真正的游侠能做到。

如今大汉天下一统,路边的游侠大多是街头混混,根本算不上游侠。真正的游侠已经消失了。

汉高祖刘邦有感而发:“那李白是真的会写!”

他也会写诗,多读几遍,心里已经有了感觉。李白写的是赵国的侠士,其实写的也是自己的政治理想。

像侠客一样拯救天下,最后深藏身与名,可偏偏大唐没有这样的土壤。

汉高祖刘邦感慨,倘若李白生在大汉,就凭这首称赞他偶像的诗,自己高低也会封他个官当当

秦始皇望着天幕:“……”

在窃符救赵这个故事中,秦国可是大大的反派。秦国围困赵国首都邯郸,信陵君于是窃符救赵。如果没有对方,秦国的东出之路会加快不少。

而且这种描述让他想起来了一个人———荆轲。

秦始皇陷入沉思,秦朝的名声怎么这么差?怎么全是负面形象?

李白还不知道自己的《秦王扫六合》让秦始皇成了他的粉,《侠客行》让汉高祖刘邦成了他的粉。

他现在正和杜甫高适在梁宋玩,

还没到齐地去写下这首诗。

他兴致勃勃地听着自己的未来。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此,很多人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元稹吸了口凉气,天幕接下来不会说他那首诗吧?

他自己感觉还行,但距离这首诗可差得远了。人比人,气死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

汉高祖刘邦闻言睁大眼睛,满怀期待地望着天幕。

他的梦想就是当游侠,李白歌颂游侠的诗让他非常满意,可是这首诗太短了,看得不畅快。虽然不认识元稹,但能被天幕一提的,应该是很不错的诗人。

元稹写的《侠客行》应该也不差吧!

紧接着他就看到了天幕放出来的诗。

元稹《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事成不肯藏姓名。我非窃贼谁夜行,白日堂堂杀袁盎……】

元稹开篇就否定了李白构造的侠客形象。

怎么能“深藏身与名”?侠客又不是窃贼,必须得扬名立万啊。

汉高祖刘邦:“……”

天幕下的所有人:“……”

汉高祖刘邦抹了把脸:≈ot;什么乱七八糟的!侠客从来不图名利,元稹居然抹黑侠客,大胆,真的见过游侠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