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2节(2 / 2)

加入书签

两税法实行初期,唐朝收入增加很多,平民百姓非常滋润。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场重大改革和进步。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想法是好的,可没有客观条件,当时的货币经济还没有那么发达。两税法实行不到三十年,就被迫从收货币,改成收实物。

而且朝廷看官员的政绩,往往看当地收来了多少税钱。

那些官员于是横征暴敛,杂税又开始多了。比如房产税,比如交易税,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接。

历史的车轮很快又咕噜咕噜地回去了。

到最后,各种杂税比正税还多,再加上地主豪强的搜刮,老百姓不得不卖儿卖女来缴税。

比如《观》麦》中的那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就不得不把家里的田产卖了来缴税。

值得一提的是,官员一旦来统计过家里的人丁,缴税的额度就定下来了,税额只许增加,不许减少。

也就是说,那个妇女家里把田卖了只能抵一次的税钱。等到官员下次来收税,她还要交那么多税钱。

可是下一次还有田卖吗?

这种百姓,要么饿死,要么逃亡成为流民。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ot;税取于居者,一室空而四邻亦尽。≈ot;

————很多地方的人都逃光了!

虽然白居易没有继续观察,不过妇女的结局好像是注定的。

白居易看到了两税法的弊端,不仅写诗为底层百姓发声,也要求朝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唐宪宗李纯的脸绿了,脸上有点火辣辣的疼。

他知道两税法有些弊端,可望着国库里越来越多的钱财,他觉得没必要改。因为牵一发动全身,一旦改革,肯定得罪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

只要国库不空,他就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且官官相隐,这种欺压百姓的事情自然不会报上来。

结果天幕居然说很多地方人都跑光了,他怎么闻到了一股王朝末年的气息……

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告诉他,再不改革,天下要动荡了。

比如,光武帝刘秀想搞一次全国普查,找出那些被庄园主藏匿的人口,这样好收税,结果报上来的人口非常少,甚至还引发了起义。最后,不了了之。

唐宪宗李纯:“确有此事?”

官员们哑口无言,过了一会,才有人说:≈ot;天幕也说,两税法非常先进,只不过弊端很多。可这天上地下,哪有什么完善的税法?这不是陛下的过错,而是天的过错。”

唐宪宗李纯见自己有台阶下,嗯了一声:“嗯,爱卿说得有理。不过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那就依照神仙的意思,重新改革税法。和以前一样先取消杂税。以后也不允许随意设置杂税。≈ot;

文武百官立马歌功颂德:“陛下圣明!”

唐宪宗李纯说:≈ot;也要彻查官员不正当的敛财行为。他们征税把人口都征没了,滑天下之大稽。≈ot;

不少和征税的事情有牵扯的官员心中咯噔,烦得要命,着急不已。

唐宪宗李纯执政手段还是非常可以的。如今他要彻查这件事,肯定是雷声大雨点大,肯定要清洗一波朝堂。

这下,要麻烦了!

【白居易在周至县待了不久,终于被调回中央当京官了。】

【他二十岁的时候,已经名动京城,可他没有成婚。

他也很寂寞———“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木当夫人”。

这个夫人之位是给谁留的?自然是他的初恋湘灵。

他从十几岁求到三十七岁,用不婚不育来表达自己对湘灵的爱,向母亲表达自己的决心。

可他母亲同意了吗?

没有同意。

好像白居易就算是老死,死在她面前,一辈子不婚不育,她也不会同意湘灵进门。

终于,白居易三十七岁的时候,妥协了,他迎娶了自己朋友的妹妹。】

天幕下,原本的好气氛消散一空。

白居易手里的

茶盏摔到地上,茶水泼洒一地,脸白得像纸。

他目前还没有娶妻,还在抗争之中,原来母亲真的如此固执。

他这一生,好像看不到母亲回头了。

原本嘻嘻哈哈的好基友元稹脸上的笑容消失,白兄的母亲真是固执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