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三章 不行我们也要给安家费(1 / 2)

加入书签

“兄弟,什么叫《acta-atheatica》?解释一下?”

“过了一审,什么意思?”

“你能看懂那些东西?帮忙翻译一下呗?我就觉得不太对劲,人家被曝光,一点都不带怕的!”

黄凯才发了消息不久,就收到了好几条评论,都是想知道详细内容,绝大部分人只是知道,王浩发的图片和论文有关,但具体是什么论文就不清楚了。

好多人也想知道具体情况,来对事情有个更深入的了解。

当然也少不了一些‘堵住耳朵、不听不听’的黑子,他们可不管论文是什么,就是觉得一个月发太多sci不正常,认为二十出头的年纪,因为发论文被特殊聘任不公平。

这个大前提下,研究是什么论文有意义吗?

当看到黄凯发的消息,他们发现还真不知道什么《acta-atheatica》,心里马上产生一种‘智商被侮辱’的感觉,直接反手就是一通喷,“哥们,多少钱一条,有钱大家一起赚呗?”

“五十万啊?”

“就你,上过学吗?凌晨玩手机不睡觉,就别来侮辱科研工作者了,好不好!”

“当事小号,口气都一样,坚定完毕!”

黄凯看到一些喷子的回复,心里也感觉非常的气愤,他一边耐心给询问的人回复,也一边和喷子们展开骂战。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

黄凯又发了一大堆消息,来说明论文很有含金量后,再注意一下手机,才发现已经三点钟了。

糟糕!

明天还要早起!

他有些不舍的放下了手机,带着疲惫躺到了床上。

……

实际上,黄凯只是众多看到消息,知道王浩的论文有水平的学者之一。

好多有点水平的科研工作者,或者是学术圈人士、相关领域的人员,仔细查看一下王浩的论文,就知道九成九以上,都不可能是所谓‘刷出来’的。

数学论文怎么刷?

核心期刊算法论文怎么刷?

一些互联网大公司的员工,都研究过王浩的两篇傅里叶变换算法论文,王浩还去阿巴云研究中心做过演讲。

这在行业内部并不是秘密。

但是,多数科研工作者、互联网公司员工等,即便是有微薄账号,也都只是个普通账号,微薄对他们来说,就只是个看新闻、消磨时间的手机软件。

他们不会去特意申请大v,账号自然也没有几个粉丝,发言说起王浩论文问题,也很快会石沉大海,能溅起几滴浪花就不错了。

学术领域有成果就是有成果,数学、算法等领域就更是如此了。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即便是国内不承认,国外也会认可,他们中多数人,最初看到消息,都认为王浩是‘论文刷子’,后来发现王浩的论文是数学、算法论文,马上就改变了看法。

他们也对于王浩发表论文的速度感到惊讶。

但是,论文摆在那里。

另外,发表论文的速度是可以有解释的,比如,论文是以前积攒的成果?

有一些东港大学的人就是这么想的,王浩的名字放在东港教职工里并不陌生,一则是因为爆出的实验问题,另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王浩是留校博士。

东港的在读博士很多,其中能留校任职的凤毛麟角,都可以说是博士群体拔尖中的拔尖。

这种博士毫无疑问是天才,有一些成果、想法积累也很正常。

现在去了西海大学工作,肯定是想在新大学站稳脚跟,把以前积累的论文,一口气发表出来,有什么奇怪的?

……

,我们已经做报警处理,后续会继续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西海大学以及王浩老师本人的名声。”

“就是这样。”

等杨海燕全部说完,在场记者都被惊住了,他们算是明白过来,西海大学根本没有捂住消息的意思,完全就是要硬刚舆论。

舆论主流是说王浩‘靠刷论文’,被学校特聘为研究员,直接享受正高级待遇。

结果西海大学说明了王浩的论文没问题,根本没有和王浩解聘的意思,甚至还要在教学职称上继续提升,然后针对舆论直接报警处理,后续还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权……

“这……”

几个记者互相看看,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提问了。

这和他们想象中的截然不同。

终于还是有个中年记者,率先开口问道,“能说一下,大学为什么坚持聘任王浩,并坚持给他提升职称吗?”

朱建荣站了出来,回答道,“当然是为了留住人才,王浩的论文成果的……”

“乌拉乌拉~~”

他连续说了一大堆论文问题,把记者们绕的都快晕了过去,也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是知道王浩的成果很显著。

记者们提了几个问题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