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9(2 / 3)

加入书签

走,便越能显出农庄的忙碌。

有人好奇问道:“庄先生,此时应当已经过了农时,为何还会如此繁忙?”

“已经种上小麦的地无须再处理。但土地一直耕种会导致肥力下降,所以也要休耕,现在他们做的翻耕和秸秆还田就是在让土地休息。”

很快,他们便看到了地里的农用机械,虽然还是需要人工或者畜力来驱使,但从效率和效果上来说,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庄良玉指着田边修整过的沟渠和水闸说道:“等到需要灌溉的时候,只要开闸放水即可,不出两刻钟,水便会流经农庄的四百亩土地。”

立时,惊起“哇”声一片。

庄良玉一边走,一边讲解,说这个地方用的什么原理,用的课上学过的什么知识。

对于这些学惯了上三学里之乎者也的世家子弟而言,这种将想法变成现实落地的事实,是一种新奇且充满有活力的事情。

他们习惯了去挑文字的毛病,去跟人勾心斗角,跟人在各种场合争锋相对,互不相让,但若是真的让他们沉下心来去做一件事——

好像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除开名利富贵,他们想做的是什么?

庄良玉似乎能看懂他们的表情,猜透他们的所思所想,扛着小旗子,晃晃悠悠说道:“所以,如果不做官,你们想做什么?”

说到这里,一瞬间庄良玉福至心灵,颇有些兴高采烈地说道:“既然如此,今日过后,便请诸位学子写一篇文章,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人生的意义,题目就叫——”

“《若不为官,我想做……》,来一个半命题作文,无论大家今后到底要做什么,今天都可以尽情想象,没有字数限制,没有文体限制。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辞赋皆可,但一日后,均要准时将课业交上来。”

庄良玉笑眼看着这群年轻学子们一瞬间苦恼,下一瞬间又欣喜若狂的脸,心中一声慨叹。

世家教育与伦理纲常将人的想象力束缚住,当思绪可以放飞,伴随思想改变引起的变革也将随之而来。

庄家的城郊农庄,不仅已经有了规模种植的雏形,也有了规模养殖的雏形。相比于耕种,养殖的机械原理相对简单一些,采用土法也能制造工具。

农业生产离不开化学的发展,但眼下点亮科技树根本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

庄良玉眼神微亮,期待地看着走进养殖场的学子们,内心一声感慨:“真希望这些人里能出几个搞化工的天才。”

目前,农场养殖已经脱离原始的散养模式,小羊都养在圈里,边上有用来喂水喂饲料的槽,底下是他们看不出名堂的网。

原始的农家肥清香扑鼻而来,庄良玉根本不给这些人逃跑的机会,转身便将大门关得死死的。

然后找了负责养殖的农户来解说这里的工作原理。

起初还对农户身份多有不屑的人此时也渐渐转变态度,尊敬了不少。

庄良可不是个有良好耐心的人,她没那么多时间浪费口舌去温柔的教导这些刻板印象根深蒂固的年轻人。

直观的让他们感受冲击,哪怕与他们本身的政见相左,只要能造成冲击就好。

面对能够产生巨大经济利益的新兴生产方式,他们会自己做出选择。

……

这是庄良玉已经送了上去,对巨大利益眼馋的世家们已经在鼓动顺德帝让庄良玉将改良方案尽数交上去。

庄良玉毫无意见,只是——

到底这些老家伙们还是慢了一步。

庄家的方法是无数学子摸索出来的,也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最适合大雍的耕作方式,早在今年的《群青集》里就已经随着商队走遍大江南北,彼时对此不屑一顾的世家,到头来竟然比他们看不起的平民百姓还要慢上一步了。

庄良玉跪地行礼,将方案呈上,然后再次捧回来自皇帝的奖赏。

一时,风头无两。

声名,甚嚣尘上。

作者有话说:

【1】cau校训,母校……

比烂

自庄良玉因着一纸婚书走入西都城权贵的视野中, 她便成了整个城里最常被提及的名字。

风评转了又转,毁誉参半。

无论男女老少,似乎不议论几句便显得自己跟不上这波风潮。

荣亲王便等在府上, 等着庄良玉来找他商讨春闱事宜。

有官员说道:“王爷,庄良玉此人难以捉摸, 其背后之人更是深藏不露,您与其相处万要小心!”

“此女心思深沉, 绝非善类。若是放之任之,今后必将坏我等大事。还请王爷下定决心——”说着,手上比了一个果断的手势。

荣亲王此时并未像平日那般懒散地靠在椅子里,反倒坐得端正, 神情也极为冷漠疏离。

“依臣下所见,此时并非动手的最佳时机。根据消息, 保护的人有三批, 来自宫里、琉安王府和永定王府,此时行动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