厮磨 第35(1 / 3)
言渡懒洋洋地勾起嘴角:“夫妻之间,韩锦书小姐,倒也不用这么客气。”
回韩锦书爸妈家的路上,她生着闷气不想理言渡,言渡也没再主动说话。途中一路无言,到韩宅时,韩父韩母早就领着姑奶奶等在大门口。
姑奶奶在言渡的搀扶下上了车,于后排落座。姑奶奶坐稳后,言渡还弯腰替老太太系上了安全带。
姑奶奶本就对这个孙女婿印象不错,家世好,长得好,年轻有为气质出众。现在见他还这么贴心,懂事,心中更是喜欢。
“去西山大约两个钟头车程,而且有半个小时是山路。”言渡语气温和,“锦书让我为您准备了晕车药,您需要的话随时跟我说。”
“好好好。”姑奶奶笑得合不拢嘴,拍拍言渡的手,“谢谢你啊言渡。”
“您客气了。”言渡淡淡说,“这都是我和锦书应该做的。”
听见姑奶奶和言渡的这番对话,刚挥别父母回到车边的韩锦书,不由一怔。
的确。姑奶奶年事已高,当晚辈的理应在出发前提前做些准备。
她忽略了。
而言渡这个塑料丈夫,不仅替她弥补了这个疏忽,还将功劳和面子都推到了她身上。
秋日的早晨,阳光熹微,凉风习习。
言渡同姑奶奶说完话,缓慢直起身来。细碎的日光洒下来,将他整个人笼在一片清浅的光影里,冷色调的皮肤,乌黑的发,还有一双如海深邃的眼,寒凛如玉,宝相庄严。
韩锦书看着他的身影,心头莫名涌起一丝异样。
似察觉到她的目光牵绊,言渡侧眸,往她这边投来一眼。他问她:“怎么了。”
“没什么。”韩锦书摇摇头,旋即收敛思绪坐回车里。
关于千年古刹长吉寺的由来,说法诸多,其中最为大众广泛认可的一个版本,是唐朝时期西山大旱三年,颗粒无收,一位法号长吉的得道高僧偶然游历至此,在此地羽化登仙,当晚便有泼天甘霖从天而降。此后,西山便风光秀丽,土地肥沃。
后人们将这种种都归功于高僧长吉的菩萨心肠。
为感激这位人间活佛,大家为其修庙立碑,从此便有了这座长吉寺。
相传,长吉寺很灵,得长吉大师圣灵庇佑。每年都会有无数善男信女不远千里专程登上西山,求姻缘,求健康,求事业,求学业。
姑奶奶这次去长吉寺,主要是想为她即将高考的外孙女祈福,祈祷孩子能发挥正常,考出好成绩。
长吉寺在西山的山顶。
言渡将车停在山脚处的露天停车场,然后便带着韩锦书和姑奶奶乘坐索道上山。
西山本就是银河市周边的知名风景区。从山脚到山顶,中途有不少景点,从下至上分别是金鸡岗,寒洞坝,双驼峰,长吉寺,供游客们拍照打卡。
原本,他们准备直接乘索道直达长吉寺,谁知购票时,售票人员告诉三人,双驼峰到长吉寺一带的索道正处于检修期,暂时无法乘坐,索道只到双驼峰,从双驼峰到长吉寺寺门,约有两公里的上山石阶,只能步行。
得知这一情况后,韩锦书考虑到姑奶奶年纪大了,腿脚可能不便利,便询问姑奶奶是选择继续上山,还是回市里。
姑奶奶一摆手,说道:“上山。我在兰江可是老年登山队的队员,两公里的路,小意思。”
老太太心意已决,三人便买了票,乘索道先到双驼峰,然后便沿着上山石阶,步行前往长吉寺。
姑奶奶不愧是登山队的人,准备充分,一身老年运动装打扮,手持登山杖,脚踏登山鞋,脚下生风,一连爬几十级台阶,气都没喘一下。
路上偶遇几个兰江来的同龄老乡,聊得兴起,不知不觉便走到前面。
将同行的一对年轻人远远甩在了身后。
这边厢。
韩锦书额头上汗涔涔,低着脑袋认认真真爬石阶,时不时倒吸一口凉气,拿纸巾擦擦汗。
言渡刻意放缓步速,迈着步子跟在她身后,一路沉默。
行至一处歇脚平台时,韩锦书终于不堪重负,坐在凉亭里摆摆手,口中道:“抱歉,我需要休息一下。”
两步远外,言渡耷拉着眼皮,面无表情瞧着她。须臾,他半蹲下来,伸出手,握住她纤细的脚踝。
韩锦书被他古怪的举动吓一大跳:“你想干什么?”
言渡冷着脸没说话,摁住她试图挣扎的脚腕,动作轻柔,脱下了她右脚上的鞋。
韩锦书吃痛,低呼出声。
一只白嫩脚丫暴露在空气里,后脚踝和大拇指关节处都已经磨出水泡,惨不忍睹。
韩锦书默了默,问他:“你怎么知道我脚不舒服?”
言渡抬眸扫她一眼:“一瘸一拐,走那么慢,只有瞎子才看不出来。”
韩锦书:“……”
言渡说完,又低下头仔细检查着她右脚的伤处,语气难得的轻缓几分:“我早上就跟你说过,新鞋会磨脚,不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