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青莲遗恨(2 / 3)
原因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大概与环境污染、内分泌之类的都有关系,不过饮食上的均衡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发病的时候,便要格外留意控制高脂肪高糖分的摄入,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自从住进蒜市口,虽然冬季里新鲜蔬菜也并不是很丰富,但肥甘厚味却真的减少了许多,或许也算是意外地遏制了春癣。
于是话题便转向了蔷薇硝白玉膏之类,沐雪元很自然地便回想起,当年大观园中那一场茉莉粉蔷薇硝的风波,另外还有茯苓霜玫瑰露,对于这些霜霜粉粉的,沐雪元倒是并不很在意,在她看来,最令人回味的便是品目的名字,非常雅致,至于说茯苓霜作为保健品,是有怎样神奇的功能,沐雪元是不寄予太多希望,蔷薇硝如今对于蒜市口那边,也算是轻奢护肤品,所以前两年宝钗玉钏她们发作了春癣,多是用柳条枝熬了水洗脸,也就罢了,如今柳枝柳皮俨然是家宅万用药。
旱情一直持续到五月,眼看今年的春耕结果是不会好了,即使是这燕京都中,也是人心惶惶,街头巷尾纷纷传说着:
“大灾变啊,为什么会是如此?莫非上天是在昭示着什么?”
“是啊是啊,从去年六月,就热得不成样子,一直干巴巴到现在,都不见换个天气的,听说已经热死了一万多人,倘若一直这样,莫非是大家都要死了么?”
沐雪元去德茂行送海参,路上仔细听着街边的议论,这倒是还算好,没有出现奇奇怪怪的童谣儿歌,比如什么“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堂坐”,“桃李子,得天下”之类。
其实宫中的永嘉也着急得很,他自然也晓得“天人感应”的理论此时用在这种现象上,对自己很是不利,另外已经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怎样下雨,国库里的存粮消耗大半,倘若秋麦也没有收成,只是依靠江南湖广这些地方运输来的粮食,对那些地方也会是很大的负担。
好在到了六月初,终于飘来一块厚重的积雨云,痛痛快快下了好一场透雨,解了旱情,于是万人欢腾,这一场大难总算是到头了。
黛玉坐在窗前,看着房檐上流下来的宛如小型瀑布一般的雨水,也长吁了一口气,虽然她不怎样到外面去,然而听沐雪元与紫鹃说起外间的情形,心中也自忧虑。
从前在那大观园的小世界中,听闻厨房里面拌嘴,柳姐姐数落莲花儿,“有一年连草根子还没了的日子还有呢”,虽然知道她说的不完全是虚言,书上说的那些“是岁大饥,人相食”,并非是虚构,只是柳姐姐当时拿出这个来说,显然是为了佐证她的那一句“不知怎的,今年这鸡蛋短得很,十个钱一个还找不出来”,所以也并未怎样在意。
买办多有虚支浮报,就算没有自己亲自在街上访问物价,然而这些大家族的太太小姐们,对这种事情哪里会不知道?只不过“水至清则无鱼”,真格的皇帝家也要给人家赚这个钱,内务府乃是美差,更何况是自己家中,所以只要不是太过分,一般也就不会计较,然而此时想起那一句“欲食草而不得”的话来,恍然便仿佛能够体会到那种绝望的痛切。
沐雪元则想到了那一年元春省亲,黛玉写的那一首诗:“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讲真黛玉的这首诗,与那一年元宵节天桥观灯时候,顾太清所作的《风入松》有点异曲同工:“沿河新草绿堪挑。丝柳渐开条。六鳌海上凌风至,献明珠、火树蟠桃。十里朱阑画阁,满天月壁星轺。 太平乐事庆清朝。结伴走天桥。钿车游马笙歌队,望青帘、春酒新烧。红烛缘街引路,浮圆到处元宵。”
别的倒也都罢了,都是景物描写,田园风情倘若用诗意的眼光看去,确实是那个样子的,而上元时候,街头的确到处是卖元宵的小贩,然而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是那一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还有“太平乐事庆清朝”,虽然并非刻意要作颂圣的诗词,然而这样的文句却特别显眼,一下子把调子便拔了上去,就好像宝钗说的,“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沐雪元回忆起自己三月里忽然想起,从水月庵那里出来后,便绕路去了卢四姐那里,问她还养蚕么?卢四姐苦笑着说:“桑叶这样贵,哪里养得起,去年养的那些蚕,不到时候都白糟蹋了,赔得很惨,压箱底的那些丝线都卖了出去,也不够贴补的。”
从前每年拆茧卖了,都要留下一些,缫丝储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如今底子也都空了。
沐雪元听了她那如同秋蝉哀吟一般的诉说,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只能安慰说:“官家十分体恤的,又是赈济,又是蠲缓税赋,慢慢地会过得去的。”
卢四姐惨淡笑道:“也只得如此,我们穷人家,怎么样都熬得过。”
沐雪元回到家里,慢慢地想,凤炎洲倒是有一些桑树,只是自己实在不好大筐大筐地往外拿新鲜桑叶,此时天气这样一旱,多少想法也难以付诸实现,如今许多人倒是挣扎着也在地头上忙,只求能够糊口,要想恢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