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一章 西风苍茫访旧踪(2 / 3)

加入书签

么?原本是步军,虽然也能过得日子,只是他妹夫过世,呐呐(母亲)要他把妹妹母女三人都接过来,家口负累就比较重,这一下升了亲军,总算能缓一缓。”

步军月饷一两五钱,兵米两石,也就是二百斤的粮食,亲军的饷银则是四两,兵米四石,这一下子就宽裕许多了,所以母亲特意买了腊肉来烧豇豆,一家人美餐了一顿,估计今后也能够三餐吃肉了。

弘历听他说起这些日常生活的事情,也是兴致勃勃,两个人便讨论起腊肉烧豇豆:“这必得是嫩豇豆,拿来烧腊肉才好吃,倘若是干豇豆,与干腊肉配在一起,便有些发枯燥,用那样脆脆嫩嫩的豇豆烧咸腊肉,倒是清新与浓厚的滋味配在了一起;干豇豆其实也好,只是若烧干豇豆,便要用鲜肉,用东坡肉的法子文火细细地烧,让那新鲜五花肉的油脂浸到干豇豆里面,那干豇豆便是这样用脂肪泡开了的才好吃,煨到最后,五花皮肉酥烂,原本干枯的豇豆也给炖到绵软,很是有味。”

褚绣春便笑道:“听你这样一说,我都有点饿了,我喜欢干豇豆烧肉,拿来拌饭香得很,炖得那么酥烂的肉当然是好吃,烧软了的干豇豆尤其下饭,倒是比肉还有味,有这样一盘菜,能够送好大一碗饭。”

弘历咯咯地笑:“那么今儿晚上便让厨房烧一碗干豇豆五花肉,拿来下饭便好,再加两样点心也就够了。”

清宫之中一般来讲,每日的正餐是两餐,一餐早餐,一餐晚餐其实是午餐,到了傍晚定然也是会饿的,这时候便是吃吃点心之类,弘历另外点一份家常菜,其实也不算特别。

虽然皇帝在长途旅行中的条件要比旁人优越许多,然而毕竟跋涉了这么多天,到这时也有些疲倦了,因此这一天晚上洗过澡后,又批了一阵奏折,便提早休息了。

到了第二天,弘历恢复了过来,便在满洲故地各处巡视,这一天来到了海城古城子,站在城外,弘历指着面前的那条河流,说道:“你看,这便是辽东的浑河,与石景山那边的不是很一样吧?”

褚绣春点了点头:“平日里来这里的人一定少很多。”

河流的气势其实也差不多,只是这边便显得比北京附近那条河要苍茫许多。

这件事其实还有个典故,当初褚绣春读诗的时候,徐灿有一首《秋半有怀》,就是刚到盛京皇宫的那一天,弘历吟诵的那首诗,其实那是上半段,下半段还有四句,那时褚绣春看到“不识浑河近”这一句,便有些茫然:“是说的石景山旁边的那条河吗?莫非当时还在北京?”

弘历过来将那书往前翻了翻,道:“前面一首《怀德容张夫人》首句就是‘紫塞’,应该已经到了关外,她所说的这条浑河,想来是小辽河,打开了图咱们来看一看。”

于是弘历就让人拿来了《大清一统舆地全图》,在辽东与京畿的分图上细细地找,找出了两条河流,又在总图上找源头,永定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小辽河则发源于抚顺。

就是从这一回,褚绣春对地图发生了兴趣,他从前虽然走南闯北,脑子里却并没有一幅完整的地形图。

弘历便笑:“你没事看看这个也好,将来或许要行军打仗的。”

查看过了海城的行政与军备,弘历便启程去了尚阳堡,那尚阳堡还在盛京东北两百里处,虽然已经这么多年,盛京依然不是很热闹的样子,尚阳堡便愈发显得冷清,虽然也有几条街道,然而终究不能与盛京相比,更加不能比北京,不过虽然如此,却也有一家书院,叫做银冈书院。

弘历看着银冈书院的牌子,叹道:“百年来这许多(文化)流人啊,倒也没白来,书院建起来了。”

褚绣春也感叹,这就是徐灿当年住过的地方啊,几十年前肯定是更加荒凉的。

来到城外,信马由缰地走了一会儿,前面忽然便窜出几只鹿来,弘历迅速弯弓搭箭,“嗖”地便射中了一只,余下几只便惊散了,弘历扬声道:“追啊,今儿的晚饭!”

于是一众侍卫纷纷策马追赶,褚绣春扯满了弓凝神瞄准,不多时也射中了一只,这时一只鹿惊惶之下,竟然来到了人群前面十几米处,褚绣春觉得这个距离射箭反而麻烦,干脆便拔出腰间的短刀,手臂用力便向那鹿投去,这一飞刀正扎在花鹿的脖颈上,那血便不住地流了下来,然而调转了头却仍是奋力奔跑,侍卫们吆喝着猎犬,一路便追赶了下去。

这一天晚上,主菜果然是鹿肉,弘历本来就爱吃鹿肉,平日里在紫禁城,每餐必然要有鹿肉和鸭子肉,虽然未必是每顿都吃,但一定要有,此时见了好新鲜鹿肉,那还有个不快活的?于是特意将晚餐的地点设在花园里,让侍卫们也一起来,自己手上一边烤着肉,口中一边对众侍卫们说着:“快吃这鹿肉,乃是咱们满洲故地的呢,虽然盛京每年往北京也送这些,毕竟不如当地打来的新鲜,老家的鹿肉啊,就是格外的不同。”

年轻的侍卫们这时也放松得很,围着弘历又说又笑,褚绣春也笑,两眼很是专注地望着叉尖烤着的食物,与其他人不太一样,他烤的不是鹿肉,而是一大块鹿肝,傅恒坐在他的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