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母亲的后工作时代生(3 / 3)
正系统里有的,看到新奇的就会点一份来吃。小吃之中,她尤其喜欢这种石磨豆腐,很嫩很鲜美,能尝出很鲜明的新鲜黄豆的味道,口感细嫩清新,略煎一下然后撒上调料,拿两根小竹签叉着吃,巴掌大的一小碗,正好用作正餐之间的小食,此时一边吃石磨豆腐,一边看丁玲的书,着实惬意得很。
要说民国的文学,这些年来自己也看过一些,比如张爱玲、沈从文、巴金、梅娘之类,不过前两周的某一天,樊白令忽然发现,自己的阅读趣味似乎有一点太过偏“小资”了,读过的民国时代的文章,除了鲁迅明显比较倾向左翼,其她的作者许多都是游离于党外相对远一些的地方,可能是因为建国之后共产党实在说得太多,所以自己就想看看别人是怎样说的,不过现在她发现,对于那些有点类似“旧文人”的文字,自己倒是读得不少,然而对于共产党一派的文学,却又是读得太少了,于是她便开始看丁玲。
《韦护》已经读完了,前言里面解说的是,这是写的王剑虹与瞿秋白的爱情悲剧,读这部小说,樊白令没有那种“革命的隔膜感”,共产党阵营的许多文学艺术,宣传意味都太强烈,基调雷同,有时候就让人感觉有一些僵化,比如自己看过的那些老电视片老电影,似乎早已经规定好了套路,在某种场合一定要说些什么,不过读《韦护》,倒是让她感到很是清新。
又过了一个多月,《丁玲全集》的第一卷读完了,开始读第二卷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就是一篇典型的土改小说,樊白令觉得,如果把这部书和张爱玲的《秧歌》对比着来看,讽刺意味非常的强,如果丁玲和张爱玲见了面,手上各自拿着自己的土改作品,两个人可能会掐起来,林徽因与冰心或许是个性不和,这两位则是政见不同,她们的人生选择差异如此巨大,或许注定了这两个当世才女彼此间不会太亲近,丁玲是共产党的文学家,张爱玲则在旧纪元一九五二年离开大陆去往香港,后面辗转去了美国。
樊白令正在想着,读完这部书后,要不要读一读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忽然母亲在家庭群里发了一张照片:“令令啊,你快看看,方才菲菲回家里来,抱了这样一个孩子。”
樊白令连忙换了IPAD,将照片放大到满屏一看,只见破旧的襁褓中是一个小小的婴儿,大概是刚出生不久,也看不出美丑,只是那嘴唇很显然有一点异常。
“妈,这孩子的嘴好像有点不太对劲啊。”
“可不是么,是兔唇啊,难怪给人丢在垃圾箱那里了,哎哟还是个女孩呢,家里人可真是狠心,就这么给丢了。”
樊白令一想,女婴+兔唇,估计家里也没有什么钱,这小姑娘的命运便很悲惨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