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据理力争(1 / 2)

加入书签

李绩眉头一蹙,才刚与程咬金谈及长孙冲,这么巧长孙冲的信儿便来了……

他快步上前,先从李二陛下手中结果一张信纸,继而与坐在李二陛下面前的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颔首致意,然后才坐到一旁的凳子上,展开信纸细细品读。

信中所言甚为简短,毕竟是向外传递情报,自然不适合长篇大论。言及“王幢军”正集结于牡丹峰,一支按兵不动,渊盖苏文大有形势不妙便由“王幢军”保护之下向南突围之意。并且恳请唐军加大攻势,只需攻陷由渊盖苏文的弟弟渊净土镇守的大城山城,他便会引领唐军攻克安鹤宫,然后汇合大军,攻陷七星门,杀入平穰城……

看完信笺,李绩起身恭敬的将信笺放在李二陛下面前的书案上,捋了捋颌下胡须。

尉迟敬德振奋道:“长孙大郎熟知平穰城之防务,又有舆图在手,只需攻入城内,渊盖苏文便是死路一条,东征之战可终结矣!”

倒也不怪他兴奋。

这一仗打到现在,已然非是双方兵力、战术、军械之对决,而早已成为意志力的比拼。

但凡战争之中提及“意志力”这三个字,就意味着已然陷入苦战,辎重之靡费、兵员之耗损都已经达到一个濒临崩溃之境地,谁顶不住,谁就大败亏输,胜败只在一线间。

这等情形,实在是将领兵卒最不愿意看到的,若是能够及早结束这场战争,谁能不额手称庆、拍手称快?

李二陛下亦是神情欢欣,“王幢军”之行踪一经确认,他心中便仿佛卸下一块大石。眼下之战局虽然胶着,但唐军优势明显,高句丽仅只是负隅顽抗,没多一天,高句丽的底蕴便消弭一分,用不了多久就能形成碾压之势,奠定胜局。

唯一不安稳之因素,便是实力强横又神秘莫测的“王幢军”,一旦战局紧要之时这支军队陡然加入战场,会产生极大之变数,甚至于若是在胜负抵定之时有可能左右战局之胜负。

眼下既然已近有了“王幢军”之行踪,且渊盖苏文甚至有了在“王幢军”护卫之下向南突围的想法,可见平穰城之战虽然尚未正式开始,却已经有了十足之胜算。

“此战着实艰苦,之前谋划之时未曾思虑到眼下之境地,此乃朕之过也。不过有赖诸位与全军将士厉兵秣马、不畏牺牲,才终见曙光,这份功勋足以震古烁今,万古流芳!”

李二陛下甚是欣慰。

自家知自家事,自从踏足辽东御驾亲征以来,他始终承受着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压力,若非依靠丹药支撑焕发神采,怕是很难熬到今日,早就大病一场,惹得军心涣散、士气低迷。

如今战事终于见到结束之曙光,心里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他真怕在这么熬下去,自己的身体支撑不住,发生什么不可挽回之意外。若是那样,休说东征大军会顷刻之间崩溃分裂,眼瞅着即将完成的东征大业功亏一篑,巨大的反噬甚至会导致帝国政局动荡,无数野心勃勃之辈粉墨登场,万里江山烽烟处处。

到那个时候,他李二非但无法成为千古一帝、功盖诸皇,甚至有可能如隋炀帝那般成为历史的罪人……

长孙无忌起身离座,之后跪伏在地,悲声道:“犬子糊涂,先前误入歧途,犯下弥天大错,幸得陛下不杀之恩,长孙家上下愿意以血肉之躯铸就陛下千古一帝之辉煌,虽万死而无悔!”

这个时候如此表态,言语之中又满是吹捧之意,李二陛下自然龙颜大悦,笑着拍了拍椅子扶手,感慨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大郎此番深入虎穴,探得渊贼之机密,助我大军覆亡高句丽,开创前古未有之功勋,朕又岂能吝啬有一个准许其改过自新的机会?辅机放心,朕答允你的事,断然不会翻脸不认账。”

他知道长孙无忌担心什么。

犯下谋逆大罪,最终却得了戴罪立功之机会且能够重返长安……这种事就算他李二陛下点头答允,可到时候御史台那帮子御史言官必定群起弹劾,甚至将风潮搅合得满朝混乱。

万一到时候李二陛下借口迫于压力改口不认账,他长孙无忌又能如何?

……

李绩在旁边忍了半天。

他本是坚忍淡泊的性子,等闲不愿掺合进这等攸关别人子弟前程之事,长孙冲是否能够重返长安在他看来根本不重要。固然有些“藐视王法”的嫌疑,可李二陛下乃是皇帝,皇权至上,凌驾于王法之上又有什么不妥?

只是见到几乎所有人都深信长孙冲之判断,丝毫没有半分戒备之心,却令他有些忍无可忍。

趁着长孙无忌起身坐回座位,李绩谏言道:“陛下明鉴,东征之事,干系太大,任何一个决断都要前思后想、仔细斟酌。长孙冲固然潜伏于平穰城,能够接近渊盖苏文的权力核心,但是其传出的消息却也要反复论证、详细考量,切不可深信不疑。否则一旦出了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他已经尽量用最为平缓的说辞提醒李二陛下以及诸人,不能将军国大事寄托于一个“细作”的谍报之上,更何况这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